2024年3月5日,時值中國農曆節氣“驚蟄”,騰訊大河網、河南文明網、南陽文明網同時上線登載了一篇專稿《剪畫四季·驚蟄丨喚醒春日奔向萬物驚喜之約》,介紹了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院長朱曉紅的中國節氣剪紙創作之“四季·驚蟄”。
四時有序,剪藝乾坤。用剪紙閱盡一年四季,2024年是甲辰龍年,大河網聯動河南文明網推出《剪畫四季》策劃欄目,特邀我院朱曉紅教授進行創作,通過非遺剪紙畫的形式展示“二十四節氣”之美,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倫理……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标簽,都承載着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着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朱教授帶領學生,創作了一幅以桃花、動物為元素的剪紙,分享她眼中美好的春日景象。

朱曉紅院長 中國節氣剪紙創作之“四季·驚蟄”
針對畫剪四季的主題,朱教授認為,節氣的命名多與氣候、季節相關,如小暑、大寒、立春、夏至等,或是對農作物狀态的描述,如小滿、芒種,而驚蟄則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以昆蟲習性命名的節氣。朱教授說,“雖然在古人認知中,動物是知時氣的,一些靈獸還能溝通天地神明,但其實,真正喚醒蟄蟲的,不是驚雷乍響,而是天氣的溫暖。”驚蟄時節,伴随着氣溫回暖、降水增多,也就意味着全國大部分地區迎來“可耕之候”,驚蟄也因此被農民視作正式開始春耕的日子。“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在農耕文明背景下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朱教授言道,從動植物和生态的角度看,驚蟄是動植物生命曆程的重要節點,是物候上的臨界點,萬物迎來欣欣向榮的景象。“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朱曉紅教授告訴記者,對驚蟄節氣的剪紙創作選取了該季節最有代表性的桃花花形作為圖形的外框,也取意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花形窗格的形制和宋代山水畫小品的取景視角,使人聯想觀者通過窗口從室内看向室外風景,就像選取了隔窗的視角看到了窗外的美景,從空間感上體會人與自然的聯系。“而蛇和兔的形象選取參考了十二生肖的吉祥寓意,代表追求幸福生活的心願。”朱曉紅教授希望讀者能通過這樣的剪紙創作,加深對傳統文化中自然萬物和合共存生态觀的理解(文章來源于大河網-記者董蕾)
